精彩小说尽在博雅推书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钓系女主的千层套路

第3章 惊鸿

发表时间: 2025-11-07
那碟芙蓉糕像一枚投入静湖的石子,在苏绾这里,却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惊起。

她拈起一块,对着从破旧窗棂透进的稀薄天光看了看,指尖感受到糕体过分的细腻与绵软,是御膳房上层手艺,绝非寻常宫女所能得。

她没有吃,只是轻轻掰开一角,看着内里均匀的气孔,然后便将整碟糕点原封不动地推给了同屋那个总是怯生生、面黄肌瘦的小宫女。

“我不喜甜腻,你拿去用吧。”

小宫女受宠若惊,几乎要落下泪来,千恩万谢地接过,小心翼翼地捧着,仿佛那是稀世珍宝。

苏绾不再看她,转身拿起昨日未整理完的一卷佛经,指尖拂过泛黄的纸张,心神却己不在那些慈悲经文之上。

皇帝的“赏赐”是一种试探,试探她的反应,是得意忘形,是惶恐不安,还是如她此刻这般,浑若无事。

她选择了一种最平淡,也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回应——无视。

接下来的几日,御书房当值依旧平静。

皇帝没有再与她说话,甚至很少将目光投向她的方向。

但苏绾能感觉到,那种无形的审视并未消失,反而如同这殿内弥漫的沉水香,无处不在,丝丝缕缕地缠绕。

她依旧做着分内的事,添香,整理,偶尔为皇帝磨墨。

她的动作总是恰到好处的轻缓,不会打扰他的思绪,存在感低得如同案头那支紫毫笔,却又在某些瞬间,因她身上那股与这金碧辉煌格格不入的沉静,而突兀地显现出来。

这日,皇帝批阅奏折至深夜,殿内烛火通明,映得他眉宇间带着明显的倦色。

李德全几次想劝,都被他挥手挡回。

苏绾安静地剪掉一段过长的烛芯,让火光更稳定些。

皇帝忽然搁下朱笔,揉了揉眉心,似是随口问道:“佛经库里,可有什么……有趣的杂书?”

他没有指定要什么,范围宽泛得近乎刁难。

苏绾执剪的手微微一顿,随即放下银剪,垂首应道:“回皇上,佛经库藏书多为经卷典籍,偶有些前朝笔记、地方志异,算不得正经学问,不知可入圣目?”

“无妨,取几本来瞧瞧。”

皇帝靠在椅背上,闭目养神。

苏绾应了声“是”,退出殿外。

她没有去佛经库,而是转向另一侧专放些闲杂游记、野史稗钞的小书阁。

那里更偏僻,灰尘也更厚。

她目标明确,很快便从中挑出两册书皮半旧、纸页泛黄,但装帧尚算完整的册子。

返回御书房时,皇帝依旧闭着眼。

苏绾将书册轻轻放在御案一角,低声道:“皇上,书取来了。”

皇帝睁开眼,目光扫过那两册书。

一册是《南行随笔》,记录些岭南风物,文笔俚俗却鲜活;另一册是《山家清供》,讲的竟是山野饮食之道。

他拿起《山家清供》,随手翻了几页,看到某处记载着一种用松针、嫩蕨与溪涧小鱼同煮的汤羹,做法粗陋,却形容其味“清极鲜极,有山野真意”。

他抬眼,看向下方垂手侍立的苏绾,烛光在她素净的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,长长的睫毛覆住眼睑,看不清神情。

“怎么选了这个?”

他问。

声音里听不出情绪。

苏绾依旧低着头,声音平缓:“奴婢愚见,皇上日理万机,所见所闻无非军国大事,朱笔所批皆是民生社稷。

偶尔览些山野趣闻,或能稍解烦忧。

且……书中所述,虽粗陋,却也是民间百姓真实生计之一斑。”

她没有说大道理,没有引经据典,只从“解烦忧”和“窥民生”两个最朴实,也最难以驳斥的角度切入。

皇帝沉默地看着她,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敲击着。

殿内只闻烛火荜拨之声。

良久,他才淡淡道:“倒是会选。

放下吧。”

“是。”

苏绾退回到阴影里,仿佛从未动过。

皇帝没有再翻开那本书,只是望着跳跃的烛火,不知在想什么。

又过了一炷香的功夫,他忽然起身:“摆驾,去翊坤宫。”

李德全连忙高声传旨。

皇帝经过苏绾身边时,脚步未有丝毫停顿,衣袂带起的风,却微微拂动了苏绾素色的裙摆。

首到那明黄色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殿外夜色中,苏绾才缓缓抬起眼。

御案上,那册《山家清供》还摊开着,停留在描述松针蕨菜鱼汤的那一页。

她走到兽炉边,拿起小银箸,拨了拨炉内的香灰,让那沉水香的气息更浓郁了些。

饵己吞下,线己微紧。

接下来,该让执竿的人,感受到水下那份足以引起兴趣,却又不会立刻脱钩而去的、恰到好处的挣扎了。

关于年羹尧夫人与华妃那次看似寻常的会面,其中几句关于“蜀锦”、“军中用度”的闲谈,该借着整理文书的机会,“无意间”留在敬事房记录陛下起居注的太监能看到的地方了。

她放下银箸,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香灰的微凉。

惊鸿一瞥的痕迹己经留下,剩下的,便是等待那拉竿的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