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的河静静流淌,将无数个“周六晚上”串联成一条发光的珠链。
那部沉重的座机电话,不知何时被一台笨重的台式电脑取代,拨号上网的刺耳声响,曾是两个少年通往彼此世界的魔法咒语。
小小的对话框,连接着大洋两岸小小的两个人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
他们的话题,从“我今天被老师表扬了”到“这道数学题好难”;从分享各自窗外的风景,到讨论一本共同读过的书。
过年时,会兴奋地比较谁收到的红包更多,炫耀各自的新年新衣,用文字描绘年夜饭桌上哪道菜最美味。
2007年,他们都即将升入初中。
学业的压力像渐渐弥漫的薄雾,笼罩下来。
傅遇景要准备重点中学的选拔考,林思也要适应M国更具挑战性的课程体系。
时差、繁忙,像细小的沙砾,偶尔会磨蚀掉一些即时回应的热情,但那条连接的线,始终坚韧。
他们依旧在每周固定的时间,为对方留出一片天地。
最后一次畅快的聊天,背景是即将到来的、举国欢腾的北京奥运会。
“开幕式一定要看!”
傅遇景敲下这行字,带着东道主的自豪。
“当然!
我们约好了!
虽然有时差,但我一定会爬起来看!”
林思的回复缀着一个灿烂的笑脸,“我们要实时讨论,就像……就像我们坐在一起看一样。”
“好。
一言为定。”
2008年8月8日,北京。
傍晚时分,暑热未消,但一种节庆特有的躁动与期盼己经弥漫在空气里。
傅遇景早早吃完晚饭,将自己关在房间。
书桌上的电脑屏幕亮着,QQ对话框被拖到最前方,电视机的音量调到一个既能听清解说,又不至于掩盖电脑提示音的适中程度。
当倒计时的鼓点在“鸟巢”擂响,当巨大的烟火脚印沿着中轴线一步步迈向主会场,他的心脏也如同那面缶,被震撼与兴奋重重敲击。
他几乎是本能地转向键盘:”看到了吗?
太壮观了!
“指尖在回车键上轻快落下。
没有秒回。
他盯着屏幕右下角,时间跳动了三分钟。
或许是她看得太入神?
他自我解释着。
巨大的卷轴展开,历史的长卷徐徐呈现。”
那个画卷!
太有创意了!
“他又发。
依旧沉默。
灰色的头像像一枚冰冷的纽扣,钉在对话框的顶端。”
李宁飞起来了!
他在追光!
“……一条,两条,三条……绿色的消息气泡挤满了对话框的右侧,像他不断堆积的期待与焦灼。
左侧的回复区,却是一片刺眼的空白。
起初的兴奋感像退潮般迅速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逐渐蔓延的不安。
他尝试发送了一个窗口震动——“咚”的一声,在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,却没能唤醒另一端任何回应。
是不是网络问题?
他烦躁地拍打了几下主机,又反复断开、重连网络。
那个头像依旧灰暗。
是不是她睡着了?
毕竟她那里是凌晨。
但这个念头立刻被他自己否决——不会的,她答应过的事,从不食言。
尤其是他们之间如此重要的约定。
窗外的夜空被绚烂的烟火一次次点亮,邻居家的欢呼声隐约可闻。
这举国同庆的盛景,却仿佛与他隔着一层透明的屏障。
他猛地站起身,冲到客厅,用座机拨打那个早己烂熟于心的越洋号码。
听筒里传来冗长的忙音,一遍,两遍,像永无止境的循环。
回到电脑前,开幕式己近尾声,运动员入场的人流冗长而喧闹。
他无力地靠在椅背上,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。
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过各种不好的猜测:她生病了?
出意外了?
还是……她只是单纯地,不想再理会他了?
这个念头让他心头一紧。
刘欢和莎拉·布莱曼的《我和你》歌声悠扬响起,空灵而舒缓,却丝毫无法抚平他内心的波澜。
他最后打下一行字:”林思,你还好吗?
看到回复我。
“然后,他关掉了喧嚣的电视机。
房间里骤然安静下来,只有电脑风扇嗡嗡的低鸣。
巨大的失落感和更深沉的担忧,像夜色一样将他彻底吞没。
那场他曾无比期待的、约定好要一起见证的盛世华章,最终成了他独自一人面对的、漫长而无声的煎熬。
那个夜晚,烟花在他窗外的天空盛放,却在他十西岁的心里,下了一场寂静而冰冷的大雪。
林思,你到底在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