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雅推书 > > 钟楼残影(刘长卿周明远)小说免费阅读_热门小说阅读钟楼残影刘长卿周明远
 
        悬疑惊悚连载
《钟楼残影》内容精彩,“灵动的小魔”写作功底很厉害,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,刘长卿周明远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,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,《钟楼残影》内容概括:周明远,刘长卿,张铭是著名作者灵动的小魔成名小说作品《钟楼残影》中的主人翁,这部作品构思新颖别致、设置悬念、前后照应,简短的语句就能渲染出紧张的气氛。那么周明远,刘长卿,张铭的结局如何呢,我们继续往下看“钟楼残影”
主角:刘长卿,周明远 更新:2025-10-31 22:16:19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暴雨是从午后开始下的,起初还是零星的雨丝,到了傍晚就成了密不透风的帘幕,
把整座城市裹在灰蒙蒙的水汽里。刘长卿的车刚拐进张铭别墅所在的林荫道,
雨刷器就跟不上雨势了,玻璃上的水痕像蜿蜒的小溪,模糊了路边闪烁的警灯。车停稳时,
林溪正举着一把黑色大伞站在警戒线外,制服外套的下摆被雨水浸得发沉,贴在腿上。
警灯的红蓝光线在她脸上明明灭灭,衬得她眼下的青黑更重——刘长卿知道,
她已经连轴转了三十多个小时,手里还攥着半盒没开封的速溶咖啡。“人在二楼书房,
门从里面反锁,钥匙插在锁孔里,技术科刚初步勘查完,说倾向于自杀。
”林溪递过一双乳胶手套,声音压得很低,带着点沙哑,“但你看这个。
”她指了指别墅大门旁的监控摄像头,镜头被一块黑色胶布死死贴着,“太刻意了,
不像是意外损坏。你进去看看,我总觉得不对劲。”刘长卿接过手套,指尖触到冰凉的塑胶,
他没接林溪递来的技术科报告——从做侧写师那会儿起,他就不信二手信息,
只有亲手摸过现场的每一寸,才能捕捉到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相。推开被撞开的书房门时,
一股混杂着哥伦比亚咖啡的焦香与淡淡血腥味的气息扑面而来。房间里没开灯,
只有窗外的雨光透进来,在红木书桌上投下一片冷白。张铭趴在书桌正中央,后背微微弓着,
像是睡着了,胸口插着一把雕花古董匕首,象牙刀柄露在外面,还沾着几滴凝固的血珠。
他的右手攥得死紧,指节泛着青白色,指缝里夹着张泛黄的旧照片,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发毛。
刘长卿蹲下身,膝盖碰到地毯上的咖啡杯碎片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他的目光掠过书桌右侧半开的抽屉——里面的文件按大小码得整整齐齐,
甚至连每份文件的订书针都朝着同一个方向,最上面那份合同的骑缝章,
还带着打印机刚打印出来的温热。这绝不是自杀者会有的状态,
自杀的人不会在生命最后一刻,还执着于文件的规整。他闭上眼,
指尖轻轻划过桌面的咖啡渍。那片咖啡渍呈不规则的椭圆形,边缘有细微的扩散痕迹,
显然是杯子被碰倒后自然流淌形成的。下一秒,薄荷糖的清凉从舌尖漫开,
记忆的碎片开始拼接,眼前浮现出黑白残影:张铭坐在真皮椅上,左手端着一个白瓷咖啡杯,
杯身上印着他公司的logo,右手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,屏幕亮着,
显示着一份“医院加固项目预算表”。突然,一个黑影从左侧靠近,
身高比张铭高出大半个头——根据书桌的高度和黑影的投影长度,
刘长卿能算出对方身高在一米八左右。黑影的右手握着匕首,刺向张铭胸口时,
张铭的左手猛地抬起,咖啡杯摔在地毯上,碎片溅了一地。
他的右手挣扎着碰倒了桌上的钢笔,笔尖在预算表上划出一道斜长的痕迹,角度约为45度,
说明张铭当时是向右下方挣扎,而凶手正站在他的左侧,死死按住了他的肩膀。随后,
黑影蹲下身,用布擦拭匕首柄,动作从容,至少停留了二十分钟,
足够清理掉所有指纹和痕迹。“死者指甲缝里有微量蓝色纤维,成分是聚酯纤维,
常见于工装外套;体内检测出低浓度的三唑仑,也就是镇静剂,但剂量不足以致命,
只能让人陷入轻微昏迷。”周明远的声音从门口传来,打断了刘长卿的残影。
他穿着件洁白的白大褂,领口系得一丝不苟,手里拿着验尸记录本,笔尖悬在纸上,
却迟迟没落下,“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今天下午两点到四点之间,这个时间段,
别墅的佣人都放假了,没有目击者。”刘长卿睁开眼,
余光扫过周明远的袖口——白大褂的内侧,隐约露出一点蓝色,
那颜色和死者指甲缝里的纤维分毫不差,像是不小心蹭到的。他没点破,
只是拿起桌上的旧照片,用手指拂过表面的灰尘:照片上有五个年轻人,站在废弃的钟楼前,
阳光刺眼,他们笑得露出牙齿。最右边那个年轻人的侧脸,竟和自己有七分像,
连眉骨处那颗小小的痣,都长在同一个位置。“这照片,你们查过上面的人吗?”“正在查,
”林溪接过照片,指尖捏着照片的边缘,“不过张铭手里的这张,边缘有明显的磨损,
还有汗渍的痕迹,像是长期放在钱包里,带在身上。”她顿了顿,补充道,
“我们在张铭的钱包里,没找到其他照片,只有这一张。”当晚十点,
刘长卿回到自己的工作室。工作室不大,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旧案卷宗,
台灯是复古的黄铜款式,暖黄的光线落在桌上的旧照片上。他把照片摊开,
用放大镜一寸寸扫过边缘,突然,放大镜停在了右下角——那里有一点淡褐色的水渍,
水渍里还残留着微量透明的结晶。他用棉签蘸了点酒精,轻轻擦拭水渍,结晶溶解后,
棉签上留下淡淡的蓝色痕迹。
刘长卿猛地想起周明远实验室的试剂架——上周他去警局调取陈默案的资料时,
曾路过周明远的实验室,架子上放着一瓶“亚甲蓝溶液”,标签上的成分说明,
和这水渍里的结晶成分完全吻合。亚甲蓝溶液常用于医学染色,普通人根本不会接触到,
而周明远,正是市警局的首席法医。手机突然震动起来,屏幕亮起,是条匿名短信,
发件人号码未知,只有一句话:“五年前你没管的事,该有个了断。”短信下方,
附了张五年前的新闻照片——照片上,他穿着警服站在废弃钟楼前,
胸前的侧写师徽章闪着银色的光,背景里,周明远正低头整理验尸箱,
箱子上的编号“FY-2018-0915”清晰可见。
而新闻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:“钟楼意外坠亡案:证据链完整,定性为意外”。
刘长卿摸出兜里的薄荷糖,拆开糖纸,含在嘴里。清凉感顺着喉咙往下滑,
压下了心头的燥热。五年前,他正是因为这起钟楼案,
被迫离开侧写师岗位——当时他提交的侧写报告认为,死者陈默并非意外坠亡,而是他杀,
但关键证据“陈默的死亡报告”被人篡改,将“高坠伤”改成了“意外摔倒导致的骨折”,
而那份报告的签字人,正是周明远。窗外的雨还在下,敲打着玻璃,发出“哒哒”的声响。
刘长卿盯着照片上那个和自己相似的人影,手指轻轻拂过照片上的钟楼——五年前的钟楼,
五年后的密室,周明远的蓝色纤维,亚甲蓝溶液的痕迹,
还有那条匿名短信……所有线索像散落的拼图,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聚拢。
他突然意识到:这场看似意外的密室命案,不是结束,而是有人精心策划的开始,而策划者,
很可能就是那个站在阴影里,看着他一步步走进陷阱的人。
第二部分:连环迷局与身份裂痕刘长卿在工作室坐到后半夜,
台灯的暖光把旧照片的影子拉得很长。他把照片放进证物袋时,指尖触到袋底的凉意,
突然想起周明远袖口的蓝色纤维——那颜色太扎眼,像一根细针,
扎在所有“巧合”的缝隙里。凌晨三点,手机屏幕又亮了,这次是林溪的电话,
声音里裹着雨雾的湿冷:“李伟死了,在他的建筑工作室,死法和张铭一模一样。
”李伟的工作室在老城区的文创园里,一层是绘图区,二层是休息室。刘长卿赶到时,
晨光正从东边的云层里漏出来,斜斜地照在绘图板上,把李伟的影子钉在摊开的图纸上。
他趴在图纸正中央,胸口插着的古董匕首和张铭案的款式一致,
象牙刀柄上沾着的血已经凝固成暗红色,
右手同样攥着一张旧照片——照片上“李伟”的脸被黑色马克笔划得面目全非,
笔划边缘还留着铅笔的淡痕,像是犹豫了很久才下的手。
“死者体内的三唑仑浓度是张铭的1.5倍,”周明远已经在现场,
白大褂上沾了点绘图板的炭粉,他蹲在尸体旁,手指在李伟的手腕处按了按,
“尸僵刚蔓延到肘关节,结合环境温度,死亡时间应该在昨晚十点到十一点之间。
”他指了指墙角的空调,显示屏亮着“16℃”,“低温延缓了尸变,幸好发现得早,
不然死亡时间更难判断。”刘长卿没说话,他蹲下身,
目光扫过绘图板边缘的压痕——那道痕呈长方形,边缘有橡胶的纹路,
正好能卡住一台13寸的笔记本电脑。他戴上手套,指尖顺着压痕摸过去,
在图纸右下角摸到一点粘性物质,凑到鼻尖闻,是医用胶带的味道。闭上眼的瞬间,
薄荷糖的清凉从舌尖漫开,黑白残影在眼前铺展开来:李伟坐在转椅上,
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亮着,屏幕上是“市第一医院加固项目B区结构图”,
红色批注密密麻麻:“承重柱钢筋直径不达标,需立即整改”。他手里拿着一支铅笔,
在图纸上圈出问题区域时,门被推开了,风铃叮当作响——那串风铃挂在门后,
贝壳做的吊坠碰撞时,声音脆得刺耳。来人从左侧走近,身高比李伟高半个头,
右手握着匕首,刀刃在屏幕光下泛着冷光。李伟抬头的瞬间,瞳孔骤然收缩,
手猛地向电脑电源键伸去,却被来人按住肩膀,力道大得让他的肩胛骨发出轻响。
匕首刺入时,李伟的指甲刮过对方的袖口,扯下一根蓝色纤维,随后,来人拿起电脑,
底部在绘图板上压出一道痕,又用医用胶带把图纸固定好,才转身离开,
离开前还顺手把空调温度调到了16℃。“空调遥控器上只有李伟的指纹,
”林溪拿着技术科的报告走过来,眉头拧得很紧,“门窗都没有撬动痕迹,
凶手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。”周明远站起身,
拍了拍白大褂上的灰:“可能是李伟自己调的温度,他有风湿,阴雨天习惯开低温。
网友评论
资讯推荐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