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
我转身,开始收拾我的私人工具和研究笔记。
在那些厚厚的笔记本里,记录着“蝉翼胶”从研发到定型的全部数据。
但只有我自己知道,我还留了一手。
我将一本封面印着《宋代颜料考》的笔记,和我那些真正的核心资料分离开,不经意地留在了工作台的角落。
那里面,详细记录了“蝉翼胶”的成分配比和使用方法。
但唯独,缺少了关于“缓释剂”的配方。
那是与“蝉翼胶”伴生的关键。
我拿着我的东西,平静地走出工作室,走出修复中心。没有回头,也没有跟任何人告别。
李老师,我的恩师。
我把舞台留给你。
希望三天后,当镁光灯聚焦在你身上时,你的笑容,还能像今天一样从容。
我手机调成静音,窝在家里看了三天老电影。
我没有去关注任何关于修复中心的新闻,我知道,李月华一定会把这次的成果发布会办得风风光光。
她需要一场盛大的典礼,来为她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。
我算着时间。
“蝉翼胶”的微缩反应,会在72小时后,达到一个临界点。
那是肉眼可见的、灾难性的临界点。
周一上午十点,是《秋山行旅图》修复成果的官方新闻发布会,全程直播。
我没有看直播,只是打开了微博,刷新着“云京市博物馆”的官方账号。
九点五十分,官博发布了一张高清照片。
照片里,李月华穿着一身庄重的深色套装,站在焕然一新的《秋山行旅图》前,仪态端方,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喜悦和自豪。
配文是:“历时一年,国宝重生!致敬以李月华主任为首的修复团队!”
后面罗列的团队名单里,我的名字,被放在了十几个人中的倒数第三位。一个毫不起眼的位置。
评论区里,一片赞美之声。
“李主任太伟大了!国之匠心!”
“这才是真正的学者风范,致敬!”
我看着那张照片,李月华的笑容,和周五那天如出一辙。
我关掉手机,开始不紧不慢地给自己煮一壶咖啡。
浓郁的香气,在房间里弥漫开来。
十分钟后,我的手机,终于打破了这片宁静。
屏幕上,一个陌生的号码在执着地闪烁。我知道,那是发布会现场的紧急电话。
我没有接。
任由它震动到自动挂断,然后,是第二个,第三个……
紧接着,我所有社交软件的通知,开始像决堤的洪水一样,疯狂涌入。
微信里,一个临时组建的“紧急技术小组”群聊,正在以每秒几十条的速度刷新着信息。
实习生小林的声音带着哭腔,发了一段长达三十秒的语音,我点开,里面是语无伦次的惊呼和慌乱的背景音。
“沈老师!出事了!画……画裂开了!所有的补口都在开裂!李主任让你立刻过去!发布会已经停了!天啊,怎么办啊!”
另一位资深同事发了张照片进群。
那是我最不愿看到,却又预料之中的画面。
在发布会现场的高清射灯下,那幅刚刚还完美无瑕的《秋山行旅图》,补全之处的边缘,出现了一道道发丝般细密的裂纹,像干涸土地上触目惊心的龟裂。
“蝉翼胶”的微缩反应,开始了。
而且,因为现场射灯的高温烘烤,反应被催化,来得比我预想的,更早,更猛烈。
李月华,那个此刻应该站在台上,接受所有人赞誉和敬仰的功臣,现在,恐怕已经成了这场国宝级修复事故的唯一罪人。
这时,她的电话,终于打了进来。
我擦了擦手,端起咖啡,走到窗边。
然后,慢条斯理地,按下了接听键。
最新评论